找到相关内容133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蒙元时期燕京悯忠寺历史考述

    宪宗五年(1255年)举行的,地点在和林大内万安阁。佛道各派有重要人物参加,宪宗皇帝亲自主持了这次辩论B24。辩论的焦点有三个问题:一是《老子化胡经》真伪问题;二是佛寺塑像被破坏问题;三是佛寺及庙产被侵占问题。由于佛教界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这次辩论结果是道教失败。  第二次辩论会由忽必烈主持,地点在忽必烈新建的王邸开平府。这次辩论的内容与第一次相同,仍以道教败北而告终。朝廷的判决结果为:参与...

    黄春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01959156.html
  • 近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批判佛教”

    的,而突破口则是《大乘起信论》真伪问题的论争。  《大乘起信论》的争论起因于古人的二处记载:隋代法经在其所编《众经目录》中将其编入“众经疑惑部”。唐均正也说过:“《起信论》一卷,或人云真谛译、马鸣菩萨...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和吕澂,其后是印顺法师;日本方面,一开始主要围绕着《大乘起信论》以及《楞严经》的真伪展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则有“批判佛教”思潮集其大成。其实,这一思潮所指责的如来藏是“实体”、“...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5659638.html
  • 《永嘉证道歌》原作者溯源并歌文比较

    难免可能发生,[9] 这也许是法难之后,有关文献常发现错冠作者或抄录上之错误;又如果不幸在法难前,文献本身的正确性就不甚可靠的话,那真伪问题的考证就更加困难;《永嘉证道歌》也许即是错冠作者的例子。  ...时间之经过,紧接着也有廿五代、廿八代、廿九代甚至五十一代的说法不一而出;问题是廿八代的说法,至少是在730年以后才有的事,[15] 而玄觉在713年就已圆寂,如果他是《证道歌》的作者,怎有可能将西天廿八...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3160186.html
  • 对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反省

    问题,亦即具有它在世界观的宗教哲学知识体系之真伪问题只能诉诸人类的自作抉择,此一自作抉择之活动即为一文化活动,此一文化活动只能互相尊重,而不能有理论之辩争,因为具有它在世界知识之亲知者即为已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类之主体知能者,此即关于神通知识及神秘经验知识者。  论究道佛哲学体系之是否为真理观者尚有另一途径,前一论述是就著知识之亲证之为真伪之实证问题,另一论述即为理论架构内部之一致性推演之是否成立之...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3160329.html
  • 二十世纪敦煌赋研究

    的性描写、《大乐赋》与唐代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大乐赋》中的性描写进行了批判。  江晓原1991年在《汉学研究》发表了《大乐赋发微》一文,从敦煌原卷的真伪问题入手,论述了《大乐赋》与性学...发明甚多。又综合讨论,总结规律,提纲挈领,有从残卷断文而知李善注本全书体例及相关问题正误或原始的良效。”[1]拙作《从敦煌唐写本残卷看李善文选注的体例》[2],正是试图对李注体例作较为系统的总结。  ...

    伏俊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2660965.html
  • 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探究

    证即得视之为真,然而这样的实证确仍不能要求所有人类共同接受,因此便转成为一文化哲学的问题,亦即具有它在世界观的宗教哲学知识体系之真伪问题只能诉诸人类的自作抉择,此一自作抉择之活动即为一文化活动,此一...就著知识之亲证之为真伪之实证问题,另一论述即为理论架构内部之一致性推演之是否成立之问题。  就儒学而言,儒学世界观即经验世界,因此儒学宇宙论之如何建构实无关宏旨,关键只在儒者价值论断之依据,此一依据以...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2662122.html
  • 《大乘起信论》述评

    中国人撰。台湾以印顺为代表,则从肯定《起信论》的价值上着眼,将其真伪问题搁置起来,表现了另一种态度。  二、《起信论》产生的佛教背景及其流布  隋慧远在《起信论义疏》中说,《起信论》的思想本于《楞伽经》...《大乘起信论》述评  杜继文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之争  《大乘起信论》(以下简称《起信论》)现下有两个译本,一题马鸣造,一卷本,梁真谛译,前有智恺序;一题马鸣造,大周实叉难陀译,二卷本,...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55563746.html
  • 太虚之“慈宗”构想与其“人生佛教”谈

    相齐。……足以见大师当时之意趣。”1922、1923年,太虚与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等就《起信论》真伪问题发生了激烈论争,在太虚看来,“在以《起信论》为中国佛学准量者,实感有根本动摇之威胁”,故乃起而...重要突破,也是太虚抉择全体佛法而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在净土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二、印度佛学、中国佛学与  人生佛教的内在义理问题  与太虚依据全体佛法抉择人生佛教道路和整理僧伽制度相比,他直接进行...

    刘鹿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1265163.html
  • 王恩洋的教育思想初探

    。这一观点,曾遭到当时部份佛教界人士的反对,纷纷撰文加以驳斥和非难,由此进一步引起了近代佛教学者关于《大乘起信论》真伪问题的辩论(此辩论首先由梁启超提出)。其佛学研究,曾得到印尼华侨黄联科在经济上的...对于一般新文化运动者亦大大怀疑,举凡事须从自身做起,谨身慎行,超然荣利,实际为学。”王恩洋先生谈到的“悲感”,涉及到三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管理制度不行,由是造成学生风气不正;一个是师生关系疏离,双方似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3965525.html
  • 天台宗教典

    事理二造、不晓观法之功、不体心法之难、不知观心之位、不会观心之意、不善销文、不闲究理等“十义”,对山外派观点进行了批驳,阐明了自己对观境真伪问题的看法。书中引证了今已失传的山外派庆昭的《辨讹书》(与智圆...“当体”一节之后,有“十法观心”之文(即观心释,又称观行释),认为从“三道”至“三德”的十种三法存在于众生的心行之中。一念之心,具显金光明法性。而略本则无之。宋代天台宗因争论广本和略本的真伪,分裂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5165538.html